省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市(州)食安办:
《四川省食品安全相关食品资讯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食品安全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4月27日
附件: 食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各方责任有效落实,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得到有力遏制,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食品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聚集态势基本形成,食品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链条监管体系高效运行,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食品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一批食品高端品牌,产业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表1 四川省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属性
|
1
|
食品检验量(含食用农产品)(批次/千人)
|
4
|
5
|
6
|
约束性
|
2
|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3
|
>99
|
>99
|
约束性
|
3
|
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98.36
|
>98
|
>98
|
约束性
|
4
|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数(个)
|
0
|
4
|
8
|
预期性
|
5
|
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个)
|
58
|
90
|
120
|
预期性
|
6
|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数(个)
|
15
|
19
|
23
|
预期性
|
7
|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数(个)
|
125
|
131
|
134
|
预期性
|
8
|
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
|
77.58
|
>80
|
>85
|
预期性
|
9
|
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件)
|
0
|
0
|
0
|
约束性
|
10
|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量(家)
|
2410
|
3000
|
3500
|
预期性
|
11
|
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7593.8
|
12000
|
20000
|
预期性
|
三、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制度
1.推动食品安全法规建设。推动《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立法,细化食品门类管理条例的贯彻措施细则。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司法鉴定制度、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评估、清理与食品产业发展和监管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加快健全食品安全重大风险会商研判、重大事故调查处置、重大案件跨部门联合督办等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机制,以及集中用餐、网络食品、连锁经营等业态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食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前瞻性研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机制。
3.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头部企业牵头制定团体标准,开展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建立企业标准公开承诺制度,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二)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1.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依规设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人员的法规知识培训考核,组织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强化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应实施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其他食品企业推行6S、五常、6T等管理模式。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
专栏1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专项行动
1.强化领导责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人、主要负责人要组织研究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建立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开展风险防范和风险排查。 2.严格过程控制。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贮存、运输交付等环节控制,严格落实供货商管理、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食品安全自查、追溯体系建立等制度,生产经营的食品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明确标注的食品安全指标。 3.抓实风险防控。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定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分析和排查,制定整改措施并整改到位;制定食品召回和处置办法,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并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严格检验检测。食品生产者要严格落实原料把关和出厂检验制度,对原辅料和包装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按照产品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半成品、成品检验。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主动接受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5.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要对食品从业人员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管理人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60小时,食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40小时。
2.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坚持谋发展必须谋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全面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清单。健全部门事权清单,理顺省、市、县、乡事权,明确责任边界。排查治理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隐患,统筹组织,妥善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加强基层食品监管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量和装备配备。全面完善食品安全网格化责任体系,建立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发展志愿者等群众性监督队伍,推进食品安全社区共治。加强食品安全绩效评价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专栏2 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
1.开展年度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综合运用面访、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度、知晓率和食品安全知识科普需求,辅助优化工作。 2.编制发布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收集和梳理食品安全工作全要素信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综合评价食品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为食品安全工作决策以及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3.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牵头揽总作用,提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问题,推进和督促风险会商、信息共享、案件办理、责任约谈、考核评价等制度落实。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贯彻执行有关食品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发挥部门监管作用和行业管理作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监督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健康教育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着力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权威高效的工作格局。
4.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持续加强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科学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法治素养和守法意识。鼓励各方参与风险交流,传播科学知识、解疑释惑。鼓励大型食品企业建立风险交流平台,加强与消费者互动。鼓励新闻媒体开办食品安全专栏,建立集中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主动回应公众关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核查处置效率。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完善“吹哨人”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挥保险的他律作用和风险分担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积极作用,推进行业自律。
(三)加强全过程监管
1.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监管。严把食品产地环境安全关,强化土壤、大气和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对新污染物的发现、监测和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推动水体综合治理,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强化过程管理,减少新污染物排放。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探索区域农业循环利用机制,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持续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打击农药兽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制售假劣和无证生产农药兽药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绿色投入品有效供给能力,研发一批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绿色高效投入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严格落实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
专栏3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项目。每年定量抽检农产品样品量不少于1.5批次/千人,农业投入品监测样品量1.2万个。 2.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乡镇(涉农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服务站、重点村级服务点。 3.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大力推广政府购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服务,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长残效除草剂使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省内优质特色作物用药(农药)联合试验。 4.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化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加大生物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广应用力度。 5.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建设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示范县、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标杆企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开尽开;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查验制度。 6.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按照“扩基数、强建设、促提升”思路,加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和优化基地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基地自检室,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 7.实施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行动。改造提升1000个农产品市场。
2.加强粮食收储质量安全监管。严格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压实粮食质量安全责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出入厂(库)和库存质量检验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加强烘干、存储和检验监测能力建设,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存储服务,防止发霉变质受损。健全超标粮食收购处置长效机制,推进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合理化利用,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3.加强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推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不断完善评价模型,对不同风险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强化对食品生产企业许可条件保持和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储存及交付、从业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对问题线索企业的飞行检查,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体系检查,推行异地交叉检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监管。建立“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策”风险防控清单。持续开展白酒、茶叶、调味品、肉制品等重点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多层次推进食品小作坊治理提升。
专栏4 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1.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0家企业实现HACCP体系认证,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2.小作坊治理提升。按照“清理整治一批、规范发展一批、转型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小作坊治理提升行动,打造30个小作坊特色县(市、区),打造3000家示范小作坊、阳光小作坊,推动200家小作坊转型升级成食品生产企业。
4.加强流通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督促食品销售者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保质期标识等规定,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加强新兴经营业态监管,突出消费量大、风险高的大宗食品监管。实施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覆盖全链条的冷链配送系统,解决好“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严格执行全过程温控标准和规范。完善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长效机制,落实“集中监管仓+冷库库长责任制”。严格落实涉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从业人员防护。
5.加强餐饮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加工操作、清洗消毒、人员管理等规定。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规范中央厨房、连锁餐饮等重点业态经营行为,督促学校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建立稳定的食材供应渠道和追溯记录,严格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消费提示,降低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严格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确保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落实反食品浪费要求,提倡低碳绿色、营养健康餐饮方式,做好餐厨废弃物分类处置。
(四)提升监管保障能力
1.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专业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支持设立标准品研制核心实验室,积极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及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盲样考核、跟踪评价。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性检测鉴定,构建布局合理、信息准确、反应及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逐步开展特定病原体及特殊人群的专项监测,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组建区域性检验检测机构联盟,开展跨区域的检验检测技术合作。推进抽检分离和评价体系改革,加强重点产品、重点业态、重点区域的样品抽检,提升抽检监测工作质效,发挥抽检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前哨”作用。
专栏5 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
1.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针对非法添加、农药兽药残留等问题,研究制定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方法。依法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知识产权。 2.支持建设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成都平原、川南、川北、攀西、川东等5个区域分别建成食品检测中心。 3.提升快速检测能力。推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具备食品主要微生物、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理化指标等定性快速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快速检测装备配置率达到100%。
2.加强智慧监管。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监管对接全覆盖、过程全记录、数据可共享、结果可追溯的智慧监管体系,全面支撑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抽检监测等各项业务工作。建立谣言抓取、识别分析、妥善处置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加强食品安全谣言综合治理。建立食品和重点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全程信息化管理。推进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线索网上排查汇聚和案件网上移送、受理、监督。完善数据开放机制和数据共享目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公开和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纵向、横向互联互通。
3.加强基础科技研究。将食品安全基础研究纳入全省科技创新规划及科技计划,强化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检测、食品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以及食品新原料、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科学研究。开展重大风险源、隐藏风险物等前瞻性研究,掌握重点食品主要污染物和危害因素的分布与来源,提高问题发现率,实施靶向性监管。推动建立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工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支持优势单位承担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科研任务,鼓励食品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示范。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监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打造一支既懂食品业务知识又具备公共管理、政策研究、数据分析、应急处置等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强化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查人员专业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职工主动担当作为。加强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建设,发挥专家技术咨询和专业支撑作用。依托高校资源,加强食品安全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食品安全科研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食品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决策支持能力。
5.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完善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通报规定,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处置,发挥专家应急决策咨询作用。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实战化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检验检测“绿色通道”。建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生活必需食品供应保障机制。密切关注食品安全舆情热点,加强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及时精准做好舆情应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公众舆情。
专栏6 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行动
1.应急队伍及装备建设项目。组建省、市、县三级骨干机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队伍,配备应急车辆、通信平台、应急装备,参与检验检测、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处置等。 2.应急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应急网络指挥体系。建设覆盖省、市、县,辐射乡镇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平台。 3.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网络项目。搭建覆盖21个市(州)的舆情监测网络,及时预警。
(五)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
1.强化行政执法。围绕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持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跨区域大案要案查办力度,突出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滥用抗生素、私屠滥宰,以及制假售假、“两超一非”、虚假宣传、非法销售进口冷链食品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违法必究,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从重处罚等有关规定,提高违法成本。规范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件办案程序、行政裁量权,加大重大案件督查督办。
专栏7 行政综合执法行动
1.开展联合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农村地区无证无照经营、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商标侵权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食品掺假造假售假,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 2.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健全执法人员抽调制度和跨区域高效联动执法机制,查办督办有影响、跨区域大案要案。建立川渝执法协作、西南五省(区、市)执法办案协调机制。 3.开展网络食品违法行为监测。加大网络食品违法行为取证固证,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食品欺诈、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
2.强化行刑衔接。落实行刑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抽检数据共享、案件线索通报、案件双向移送、行刑证据互认、证据转换等工作。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食品犯罪侦查机构建设,加强食品违法犯罪案件检验、鉴定和评估工作,保持食品领域违法犯罪严惩重处常态化。依法从重判罚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及时曝光典型案例,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开展食品安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开展公益诉讼救助,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
3.强化信用联合惩戒。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全省食品安全信用数据中心,加快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接共享,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间的信用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共享交换、结果公开。完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分类标注,分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全面归集,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定联合惩戒事项目录,规范工作流程,加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和公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成都平原经济区——全球重要的食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
立足成都平原经济区区位优势和都市现代农业基础,重点布局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平台密集、创新人才集聚等优势,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
专栏8 成都平原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1.成都。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打造全球川菜中央厨房,建设川味美食国际供应链。 2.德阳。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包装饮用水等产业,加速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绵阳。重点发展优质白酒、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等产业。 4.遂宁。重点发展优质白酒、肉制品加工、方便食品等产业,加快提升“中国肉类罐头之都”品牌影响力。 5.乐山。重点发展精制川茶、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包装饮用水、饮料制造等产业。 6.雅安。重点发展精制川茶、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世界茶源”,实现“产城融合”城市发展的生态经济价值。 7.眉山。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不断提升“眉山泡菜城”品牌影响力。 8.资阳。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打造国内柠檬和薯业特色加工基地、西南地区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
2.川南经济区——全国重要的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立足川南经济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产教融合优势,重点布局优质白酒、精制川茶、食用林竹加工等产业,围绕川南经济区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优质白酒全球优势,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建设全球重要的食品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专栏9 川南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1.泸州。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以千亿白酒产业、百亿特色食品加工业、百亿茶产业集群。 2.宜宾。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粮油加工、食用林竹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千亿级白酒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 3.自贡。重点发展调味品制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优质白酒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4.内江。重点发展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食用酒精生产基地。
3.川东北经济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
立足川东北经济区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布局精制川茶、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
专栏10 川东北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1.南充。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2.达州。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节点。 3.广元。重点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软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三大百亿集群,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4.巴中。重点发展畜禽肉食品、粮油食品、果蔬食品、水产食品、方便食品等产业,加快建成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5.广安。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制造、方便食品等产业。
4.攀西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亚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立足攀西经济区亚热带特色农业和立体特色农业基础,发挥苦荞、亚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特色优势,重点布局特色果蔬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联动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亚热带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专栏11 攀西经济区食品产业布局
1.攀枝花。重点发展粮油、果蔬、茶酒等深加工产业。 2.凉山州。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产品研发和加工中心。
5.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立足川西北经济区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基础,重点布局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专栏12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食品产业布局
1.甘孜州。重点发展粮、油、菜、酒、肉、茶、菌、果、水“九大特色产品”,全面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 2.阿坝州。重点发展牦牛肉、奶制品加工等绿色食品产业,积极开发青稞、沙棘、天然矿泉水等生态资源,推进农旅融合康养产业发展,提升“净土阿坝”品牌影响力。
(二)推动重点领域加速发展
1.做强三大优势产业
——优质白酒。持续提升“六朵金花”品牌力,不断壮大“十朵小金花”等腰部企业,着力提高原酒附加值和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川酒“浓酱双优”市场认可度,持续开展“新生代酒品战略”。加快优质白酒产业链延伸,持续推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酿造,创新特色酒镇酒庄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蒸馏酒产业发展高地。
——粮油加工。提升粮油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玉米、小麦、红薯、苦荞、青稞、马铃薯等深加工。继续扩大菜籽油精深加工,兼顾橄榄油、核桃油等精深加工,不断增加食用油品种。加快优质专用基地、现代粮油园区建设,强化优质绿色粮油产品有效供给。
——肉制品加工。巩固猪肉加工基础,助推“川猪”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牛羊肉和禽肉制品,不断提升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智能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数字化养殖示范场,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可靠。加快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各环节衔接,推动肉制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高值化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2.做精五大特色产业
——精制川茶。构建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加快提升茶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做精“一主三辅”产品,合理开发夏秋茶,加快推进茶食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加强原料茶叶标准体系建设,以构建高市场认知度的“四川源茶”为抓手,着力化解原料茶叶低价外销难题。推进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调味品。加快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原料商品化处理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引导企业更加注重餐饮消费市场,着力突破“有品类无品牌”瓶颈。推动调味品制造与餐饮的工业化、规模化融合发展。推进川菜、川味协同发展,成渝调味品制造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川菜川味”“川菜渝味”影响力,探索成渝联合打造世界级调味品产业集群。
——包装饮用水。以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为主攻方向,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合力打造“四川好水”省级公用品牌。加快“酒、茶、水”联动发展,多维度推广“四川造”包装饮用水自主品牌。以桶装饮用水、瓶装饮用水为重点,加快推动四川包装饮用水行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四川包装饮用水先进特色标准体系。
——果蔬加工。重点打造水果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三大类果蔬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大力培育引进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加大中小企业整合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进果蔬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推广,引导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加快补齐果蔬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短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精准温控。
——食用林竹产品。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和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林竹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建设,形成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循环利用、融合发展等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林竹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竹类调味品、饮料和保健品等新型产品,着力开发花椒调味品、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支持实施核桃油、核桃奶、核桃多肽等精深加工项目。
3.做优两大新消费产业
——方便食品。加快开发包装多样化、品种丰富化、风味特色化、调理简单化、食用家庭化的方便食品。创新发展传统方便食品,支持将地方特色小吃开发研制为方便食品。大力发展冷冻、冷藏及常温保藏的开袋即食食品,营养配餐及厨房加工的半成品。加快推广应用冷冻干燥、微波灭菌、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着力破解食品形态、营养保持等关键核心技术。
——特色健康食品。支持营养型农业发展,大力创新特色健康食品开发。加快营养型农业的发展,加大营养型农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保健食品备案工作,支持开发特色动植物原料,做好保健食品原料、药食两用原料、新食品原料等申报工作,推动特色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引导食品企业紧跟市场健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特色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着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1.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完善从原料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等全食品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原料端发展,鼓励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原料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拓展,加强食品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建设,加快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安全温控供应链体系。建立原辅材料动态检测机制,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可控。
2.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深化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区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对乡村振兴有明显带动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支持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农产品加工飞地园区。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显著的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产品层次高、市场影响力大的本土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细分品类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主动做好中小企业“升规”培育和“退规”预防工作。鼓励支持更多国有资本参与食品产业发展,并在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品牌宣传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严格落实民营企业各项保障政策措施,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配套能力。
4.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激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优化提升一批现有科研平台,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制约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共性问题攻关。以技术标准、专利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迭代升级,加大创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食品产业“互联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产供销”一体化信息水平。
专栏13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工程
1.提升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和食品与微生物联合研究,推进食品与微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四川)建设,加快推动建设川东北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智能食品生产、检测装备研发,如污水处理智能监控等。加速快速检测技术、设备研发,加快推进基层快速检测设备推广应用。 2.实施食品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遴选食品安全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培养,推动四川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绿色加工、食品安全研究、食品检验检测、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等科创平台。
5.打造”川字号“品牌矩阵。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字号“品牌矩阵,布局创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加快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激发企业品牌创建内生动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严格品牌使用规范,重点推广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与保护。
6.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食品产业体系。加强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力开展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再利用,提高副产物转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及时预警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加大对食品产业”散、乱、污“整治力度,坚决淘汰一批环保治理不达标的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落实。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和解读工作,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政策支持
结合本规划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顺利实施。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食品安全服务领域。
(三)督促规划落实
将落实本规划中主要任务情况作为对各地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实施评估,适时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督导,促进规划任务实施落实到位。